上海體育學院與澳門理工學院聯合培養體育專業博士研究生深學位招生簡章
一、培養目標
上海體育學院與澳門理工學院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進行合作,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基礎知識扎實,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具有一定的體育科學研究工作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培養採用“雙導師制”,上海體育學院導師側重于專業領域核心課程講授、論文指導等;澳門理工學院導師側重于研究生專項技術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
二、學習年限
非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三年(含休學的最長學習年限原則上為五年),不得提前畢業。
三、報考條件、方法
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博士生)須具有與內地(祖國大陸)碩士學位相當的學位或同等學歷。
四、學費及學雜費三年共計學費60000元,雜費1100元。
五、報名安排:按澳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 (http://www.gaes.gov.mo/)公佈辦理。報考流程見2019年上海體育學院面向港澳臺地區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http://yjsc.sus.edu.cn/info/1734/3615.htm
六、授課地點:澳門理工學院,學生完成項目培養計畫並符合學位授予規定,可獲得上海體育學院頒發的教育學博士學位及畢業證。
七、招生專業及方向招生導師(附件1)
八、各專業考試科目內容
1.
1001英語
2. 科目一內容:2301運動生理學
2301運動生理學:骨骼肌機能;血液迴圈;呼吸;能量代謝與體溫;本體感覺器官和前庭位覺器官的功能;神經系統的功能;內分泌機能;運動技能的形成;身體素質的生理學基礎及其訓練原則;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狀態的變化規律;運動機能的生理學評定;高原環境與運動能力;運動處方的生理學基礎。
3. 科目二內容:3301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理論
3301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理論:體育教育理論和運動訓練理論各占50%的比重,體育教育理論和運動訓練理論的考試大綱分別如下:
體育教育理論:中外學校體育發展史;體育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原理;體育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原理;國外學校體育及學校體育熱點問題研究;《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及熱點問題研究。
運動訓練理論: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概述;運動員培養系統;運動訓練的生物學基礎知識;運動訓練中的一般原則和專門原則;以訓練小週期為基礎的運動訓練安排;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手段;運動員的體能與體能訓練;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與技戰術能力訓練;運動員的智力與心理訓練;運動訓練過程監控的理論與方法;各單項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各單項運動各週期的訓練課計畫的制訂。
九、考試安排及考試科目
考試時間及地點:由澳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安排。
所屬學院
|
專業 代碼
|
專業 名稱
|
方向序號
|
專業方向
|
導師姓名
|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中國乒乓球學院
|
040303
|
體育教育訓練學
|
1
|
體育教學訓練學一般理論與實踐
|
王德新
|
2
|
體育教學與訓練
|
張慶文
|
3
|
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
樊蓮香
|
4
|
適應體育
|
吳雪萍
|
5
|
足球運動理論與實踐
|
龔波
|
6
|
競技運動訓練
|
韓冬
|
7
|
乒乓球運動
|
施之皓
|
8
|
體育教育訓練學
|
丁海勇
|
9
|
體育教育與身體文化
|
李有強
|
10
|
學校體育教育
|
毛麗娟
|
11
|
學校體育教育
|
舒盛芳
|
12
|
學校體育與青少年體育行為
|
邵斌
|
13
|
學校體育與青少年體質
|
唐炎
|
14
|
兒童青少年身體
|
蔡玉軍
|
15
|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
|
王麗娟
|
16
|
體能訓練的理論與方法
|
高炳宏
|
17
|
人體運動的動作與能量代謝
|
黎湧明
|
18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劉陽
|
19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王興
|
20
|
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
|
吳瑛
|
21
|
運動訓練一般理論
|
馬海峰
|
武術學院
|
040304
|
民族傳統體育學
|
1
|
武術文化與社會
|
戴國斌
|
2
|
競技武術科學化訓練
|
薑傳銀
|
3
|
民族傳統體育歷史與文化
|
郭玉成
|
4
|
武術教育研究
|
趙光聖
|
運動科學學院
|
040302
|
運動人體科學
|
1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王茹
|
2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莊潔
|
3
|
運動與骨質疏鬆
|
鄒軍
|
4
|
運動與代謝性疾病
|
劉宇健
|
5
|
運動與機能代謝評定
|
高炳宏
|
6
|
運動訓練監控的生理醫學機制及應用研究
|
王啟榮
|
7
|
運動內分泌
|
王曉慧
|
8
|
運動免疫學
|
陳佩傑
|
9
|
糖尿病營養與運動干預
|
肖衛華
|
10
|
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
|
張春華
|
|
|
|
11
|
運動與腦健康
|
婁淑傑
|
|
|
|
12
|
身體活動/運動與健康促進
|
曹振波
|
|
|
|
13
|
反興奮劑研究
|
陳佩傑
|
|
|
|
14
|
關節運動功能
|
王少白
|
|
|
|
15
|
運動生物力學
|
劉宇
|
|
|
|
16
|
運動生物力學
|
閭堅強
|
|
|
|
17
|
生物力學
|
傅維傑
|
|
0403Z5
|
運動康復學
|
1
|
平衡機能與運動損傷機制
|
韓甲
|
|
2
|
運動對慢病的防治
|
劉向雲
|
|
3
|
運動神經肌肉控制
|
王琳
|
|
4
|
運動心肺康復
|
吳衛兵
|
|
5
|
心臟運動康復
|
徐昕
|
|
6
|
傳統康復的理論與實踐
|
鄒軍
|
|
7
|
運動康復學
|
陳佩傑
|
|
8
|
運動與腦健康
|
婁淑傑
|
|
0403Z2
|
體育工程學
|
1
|
體育工程
|
劉宇
|
經濟管理學院、體育休閒與藝術學院
|
0403Z1
|
體育管理
|
1
|
體育人文社會學
|
陳曉峰
|
2
|
體育經濟與管理
|
曹可強
|
3
|
體育經濟與管理
|
王玉珠
|
4
|
體育經濟
|
楊倩
|
5
|
體育管理
|
劉東鋒
|
6
|
體育管理
|
劉兵
|
7
|
體育產業政策
|
黃海燕
|
8
|
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
|
周良君
|
9
|
體育產業經營管理
|
李海
|
10
|
體育產業管理
|
滿江虹
|
體育休閒與藝術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
|
040301
|
體育人文社會學
|
1
|
體育倫理與管理
|
龔正偉
|
2
|
全民健身與社會發展
|
鄭家鯤
|
3
|
體育歷史與文化
|
鄭國華
|
4
|
體育運動與社會發展
|
郭修金
|
5
|
體育與社會發展
|
韓會君
|
6
|
全民健身理論與實踐
|
盧文雲
|